李清照詞的愁情美
目 錄
引 言…………………………………………………………………………1
不同階段的愁情表現…………………………………………………1
少女時的閑愁…………………由少女時期的閑愁慢慢發展到***時期的離愁,這是詞人創作的第二階段,也是生活的第二個階段。李清照十八歲便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幾十年的婚后的生活雖有幸福有甜蜜,但也飽嘗艱辛困苦。這一時期的詞作,酒和愁兩字出現的數量很多,在詞人所有的詞作中占到了很高的比列。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成夫妻,情投意合,但不久后,趙明誠便出外求官,夫妻二人常有離別,可謂聚少離多,詞人獨守空閨,自然少不了一翻愁緒,《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就是這一時期典型作品: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
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深刻的反應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作者把自己那顆飽嘗相思之苦的內心大膽的表現了出來。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來作為離別的村托,慢慢的把內心的思念之情由外而內的表現出來,愁情被刻畫的真切而細膩,借無知無情之景,寫自己心中既幸福又酸楚的心境,這也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突出特色。對于生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社會的詞女人來說,相夫教子便是女人的工作和事業,她們并沒有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與機會,但遺憾的是,李清照婚后并沒有育有兒女,從這一方面來講,孤獨寂寞的愁情始終伴隨著她,讓她備受煎熬,所以一方面,李清照寫的思夫的作品較多,另一方面,流露出詞人愁情的作品也不少。如《鳳凰臺上憶***》: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是一首典型的抒寫離愁的詞,但詞中愁苦的心情,愁苦的意味,已經遠遠的超過的《醉花陰》等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人力和極高的審美價值。上片利用一層一層的鋪墊,寫出了詞人不愿意離別,害怕離別的種種表現,欲說還休,短短四字道出了主人公矛盾而復雜的心理活動。下片道出了詞人心中的無奈愁苦,李清照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改變丈夫即將離開的事實,但卻又實在不忍離別,最后也只得無奈的接受,那種內心的煎熬和愁苦,以及深深的怨恨躍然紙上。
(三)中年后亡國失夫的哀愁
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使得北宋王朝風雨飄搖,而詞人的家鄉也淪陷在金國的鐵騎下,李清照在一夜之間從一位衣食無憂的才女變成了流離失所的難民。至此,李清照的詞作更多的表達了家國淪喪帶來的痛苦,詞風開始轉為成熟,表達手法也更加的爐火純青,意境進入了另一個高度。如《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下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不消。
在這首詞中,作者睹物生情,表達出了對于故鄉的強烈想念,梅花鬢下殘,詞人從梅花的凋殘想到自己流落他鄉,發出了“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的深沉呼喊。這不僅是詞人的吶
喊,也可以代表著當時千千萬萬因為國破而流落他鄉的中原百姓的心聲,這種發自心底的吶喊如泣如訴,深刻的表達了內心的彷徨無計的愁苦之情,這種愁苦在《添字采桑子》表達的更加哀怨,更加深沉: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該詞手法較為含蓄,讀之有一種深深的凄苦氣息,因為戰亂而不得不流亡他鄉的哀怨愁苦心境。在流落他鄉的人聽著點點滴滴的雨聲,自然有著另一番滋味。再如李清照的另一名篇《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詞人格外的敏感,在“元宵佳節,融和天氣”這樣一個環境下也擔心著驟風急雨會不請自到,所以她拒絕了詩朋酒友的盛情邀請,“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寂寞自處,詞人這樣的敏感,也正是由于剛剛經歷了國破的劇痛,一直壓抑自己對故國家園的思念與哀愁。
祖國的滅亡和家鄉的淪陷使得她備受磨難,然而在經歷了國破三年后,李清照的丈夫也在憂愁中郁郁而終,家也散了,嘗盡了人世間的冷暖心酸。詞人遭受了強烈的心靈打擊,丈夫的死讓她失去了整個世界,這樣的打擊讀她是致命的。在這以后,對丈夫趙明誠的深刻懷念和哀嘆自己的愁苦晚年成為了詞人后期作品的主旋律,這些抽口情節也夾雜著國破的情感,三種愁情自然交融在一起,意境達到了一個更為高遠的境界?!堵暵暵?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