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實驗診斷部分教學方式的探索和改進
摘 要:診斷學實驗診斷是以實驗室檢查結果為依據,并應用于臨床的一種臨床診斷方法,但其內容繁多復雜,學生學****難度大,診斷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實驗診斷內容分類教學、C診斷學實驗診斷部分教學方式的探索和改進
摘 要:診斷學實驗診斷是以實驗室檢查結果為依據,并應用于臨床的一種臨床診斷方法,但其內容繁多復雜,學生學****難度大,診斷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實驗診斷內容分類教學、CBL、翻轉課堂、應用網絡教學等,以期激發學生學****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診斷學;實驗診斷;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診斷學內容包括常見癥狀、體格檢查、實驗診斷等部分,實驗診斷在臨床起著十分重要作用,據統計顯示,臨床診斷的信息超過70%均來自于實驗室檢測[1],但該部分內容枯燥繁多,專業性強,教師授課難度大,學生學****熱情不高。故如何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實驗診斷部分的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本教研室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教學改革新方法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1 根據實驗診斷內容,分類教學
實驗診斷部分的教學順序依照教材沿血液學一般檢測、排泄物檢測、肝腎功及常用生化檢測、最后講授常見病原體檢測。但檢測內容分散各章節,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教研室在實際教學可調整順序,對部分章節進行整合。例如將肝功與病毒性肝炎檢測結合講授,利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聯系記憶。再例如將“尿液檢測”、“腎臟功能檢測”和“電解質檢測”整合講授,進而使學生對疾病實驗室診斷有系統認識,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為以后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
2 應用多種教學方式
2.1 以病例為導向的教學法(CBL)
實驗診斷是臨床學生進入臨床階段接觸的重要內容,醫學生需要了解各種檢查項目并掌握其主要的臨床意義。為了提高學生學****實驗診斷部分的興趣,教研室采用CBL教學法以病例為先導進行教學。授課過程中教師將診斷學中常見癥狀和體格檢查結合提煉出典型病例,學生根據病史和查體選擇實驗項目,再依據實驗項目回報結果進行討論,進一步提出初步診斷。以“貧血”為例,教師結合癥狀學及體格檢查為學生提供病例,學生通過分析病例,選擇實驗項目如血常規、紅細胞有關參數MCV、MCH、MCHC、骨髓細胞學檢測等,再依據實驗結果提出診斷。通過傳統教學與CBL教學結合,可啟發學生臨床思維,提高邏輯分析能力,為以后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2]。
2.2 翻轉課堂
常規教學方法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氛圍枯燥,師生之間不易形成良好的互動。翻轉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予以引導和輔助。在課前一周將教學材料、臨床化驗報告單等資料通過QQ群或網絡教學平臺上傳給學生,學生分組并選出組長,教師結合學生的意見將實驗診斷部分的模塊分派給各組。教師對各模塊學****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講解分析,隨后按照分組學生準備授課幻燈。學生講授結束后,教師和各組長進行點評,翻轉課堂過程中學生互動自然流暢,課堂氛圍活躍融洽,同時教師也能從中獲取教學新思路。
3 應用網絡資源
隨著網絡的普及,教學過程中可利用網絡資源不斷進行補充和改進。實驗診斷部分內容繁雜,學生不易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