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
人工氣胸:為了治療或鑒別診斷目的而將氣體注入胸膜腔內。
自發性氣胸:臟層胸膜破裂,空氣進入胸膜腔。
張力性氣胸:當胸膜裂口具有活瓣作用,氣體只進不出或進多出少。
少量氣胸
中等量氣胸
被壓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
人工氣胸:為了治療或鑒別診斷目的而將氣體注入胸膜腔內。
自發性氣胸:臟層胸膜破裂,空氣進入胸膜腔。
張力性氣胸:當胸膜裂口具有活瓣作用,氣體只進不出或進多出少。
少量氣胸
中等量氣胸
被壓縮的肺表面的臟層胸膜顯示為一層纖細的邊緣。
氣胸部位高度透露、無肺紋理
大量氣胸
肺被壓縮于肺門周圍,表現為:塊狀軟組織影,很像肺門腫塊??v隔向健側移位,患側膈肌下降,肋間隙增寬。
氣胸
被壓縮的肺表面的臟層胸膜顯示為一層纖細的邊緣,氣胸部位高度透亮且無肺紋理。
胸片站立后前位
(A)示右胸中下部液氣平面,肋膈角消失,右肺外帶呈無肺紋理區,內見胸膜線(↑)
胸片站立后前位示右側肺野中外帶呈透亮無肺紋理區,肺被壓縮到內帶(↑)
液氣胸:
胸膜腔內有氣體和液體同時存在,表現為橫貫一側胸腔的液平面上方為氣體和被壓縮的肺
右側液氣胸
CT平掃肺窗橫斷面(A、B)及冠狀面(C)示雙側少量氣胸,該區肺野透亮度增高,無肺紋理,并見臟層胸膜線。前外胸壁下(A ↑)及縱隔旁見積氣影
CT平掃肺窗橫斷面(A、B)及冠狀面(C)示雙側少量氣胸,該區肺野透亮度增高,無肺紋理,并見臟層胸膜線。前外胸壁下(A ↑)及縱隔旁見積氣影
CT平掃橫斷面肺窗示左側臟層胸膜線和氣液平面(↑)
胸膜增厚、粘連及鈣化
? 病 理:胸膜炎癥引起纖維素沉著、
肉芽組織增生或外傷后血腫機化
? X線表現:
輕度—肋膈角變純,膈運動受限
廣泛—肺野縮小,密度增高
胸膜鈣化呈片狀、不規則狀高密度影
胸部基本病變X線表現 ——胸膜病變
胸膜肥厚、粘連和鈣化
胸膜肥厚鈣化
? 形態改變
? 位置的改變
? 橫隔運動改變
胸部基本病變X線表現 ——縱隔和膈的改變
縱隔位置變化與兩側胸腔內壓力密切相關.
一側胸腔內壓力增高或降低,或兩側胸腔內壓力失去平衡,均可使縱隔受壓或牽拉發生偏移、縱隔擺動以及形成縱隔疝。
縱隔移位
偏向健側:患側壓力增高。如一側性胸腔積液、氣胸、胸內巨大腫瘤、一側性肺氣腫、一側膈肌明顯升高等。
偏向患側:患側壓力減低或粘連牽拉。如一側性廣泛胸膜增厚及粘連、肺不張、肺廣泛纖維化及肺葉、全肺切除術后。
縱隔擺動
縱隔擺動為一側性支氣管不完全阻塞時的重要征象。
***下,由于呼氣時健側肺含氣量減少,患側肺氣體不能完全被呼出,殘留氣體增加,并推壓縱隔向健側移位,吸氣時兩肺充氣,縱隔恢復原來的位置,稱:縱隔擺動征象。
縱隔疝
一側胸腔壓力明顯高于對側胸腔壓力,在縱隔向對側移位的同時,可伴有部分肺組織及縱隔胸膜通過縱隔的生理薄弱點疝入對側胸腔。
縱隔疝表現為:縱隔、氣管、心臟及大血管明顯向對側移位,常見于一側性張力性氣胸、大量胸腔積液、巨型肺大庖。
橫隔改變
兩膈升高常見于:
各種疾病所致腹內壓增高,如腹水、腹內巨大腫瘤、晚期妊娠
兩側胸膜增厚膈肌粘連也可牽拉升高。
單側膈肌升高:
一側性肺不張、胸膜增厚粘連
膈下膿腫、肝臟腫大、脾臟腫大
膈麻痹
橫隔位置降低見于:
彌漫性肺氣腫、胸腔積液等
橫隔形態的改變
天幕狀突起
肋膈角閉塞
局限性隆起
膈面模糊
運動功能的改變
膈活動減弱或消失:胸膜炎、肺炎、肝膿腫
膈的矛盾運動:吸氣時健側膈肌下降,患側膈肌升高;呼氣時健側膈肌上升,患側膈肌復位而下降。
第四章 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影像學表現
第一節支氣管疾病(Bronchi disease)
第一節 慢性支氣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
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慢性非特異性炎癥
慢性進行性咳嗽連續兩年以上,每年連續咳嗽、咳痰3個月,并除外全身及肺部其它疾病
發病率約4%,中老年人多見,50歲以上者可高達15%
Chronic bronchitis
支氣管粘膜杯狀細胞增生,腺體肥大,分泌物增多、粘稠,粘膜水腫、充血、上皮細胞萎縮,脫落,鱗狀上皮化生。彈力纖維破壞,管腔相對變細
合并肺炎癥、肺氣腫、肺大泡,繼發肺心病
咳、痰、喘,咯血少見
冬季發病較多,有并發癥時癥狀加重
Chronic bronchitis
兩肺紋理增多、粗、扭曲、模糊,可有管狀陰影(雙軌征)和杵狀影,網狀和小囊狀陰影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