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免疫學?
班級:09級臨床三班
姓名:姬小東
學號:P092214645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和防治原那么
【摘 要】: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球蛋白血癥始于生后6~8個月。年齡越小病情越重,治療難度也較大。
五、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那么:
1.一般處理:加強營養,細心護理,減少感染時機十分重要。應防止接種活疫苗,如小兒麻痹疫苗、麻疹疫苗等。接種活疫苗有誘發感染的危險。很多細胞免疫缺陷病兒的初次診斷是在疫苗接種后出現并發癥時。如證明病兒有一些抗體合成,可給予滅活的菌苗或疫苗,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菌苗等。要積極治療各種慢性感染。
細胞免疫缺陷病兒不應輸入新鮮全血,因輸入的淋巴細胞能使病兒發生移植物抗宿主反響〔GVHR〕。必須輸血時,應給予2周以上的陳舊血,或輸血前經3000倫琴〔R〕的放射處理。
一般情況下,病兒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劑。要嚴格控制扁桃體和腺樣體切除術。除非有特殊情況,脾切除術應列為禁忌,因脾缺如可加重原有的免疫缺陷,突然發生嚴重敗血癥、重癥肺炎或腦膜炎等。
2.抗生素的應用:感染的病原學檢查是必要的。應做咽、血、膿和其它分泌物的細菌培養,有目的地選擇抗生素。如抗生素無效,應考慮有真菌、分支桿菌、病毒或原蟲感染的可能。有人主張,應用丙種球蛋白仍有反復感染;或患Wiskott-Aldrich綜合征等而常發生嚴重感染時,持續應用預防性抗生素是有益的。
3.丙種球蛋白的應用:人血丙種球蛋白注射劑中95%以上是IgG,僅有微量的IgM、IgA和其它血清蛋白質。因為IgM、IgA的半衰期只有7天左右,而且含量甚低,故無治療意義。
〔1〕指征:作為替代療法,對于那些缺乏IgG或IgG亞類的體液免疫缺陷者,堅持注射丙種球蛋白能有效控制感染,聯合免疫缺陷者收效有限,而對細胞免疫缺陷者那么無使用價值。
〔2〕給藥途徑和劑量:我國市售人血免疫球蛋白注射劑的濃度為10%,即100mg/ml。胎盤丙種球蛋白注射劑濃度為4~5%。一般給200mg/kg/月。初次治療劑量加倍。急性感染期間免疫球蛋白分解代謝增加,應適當加量。由于吸收率的不同,注射部位蛋白水解多少不一,在組織內的破壞也有差異,所以在給丙種球蛋白后,每個病人血清Ig***平的增加也是不同的,一般肌注100mg/kg,血清IgG升高1g/L〔100mg/dl〕。
丙種球蛋白肌注時應取多部位深部注射,每一部位宜少于5ml,最好在臀部,也可在前股部。注射可能引起壓痛、無菌性膿腫、纖維化和坐骨神經損傷。血小板減少者可致血腫。國內已開始生產供靜脈注射用的免疫球蛋白。與肌肉注射相比,靜脈注射優點為:①免疫球蛋白防止在局局部解破壞和吸收不佳,利用率提高;②發揮作用較快;③防止肌肉注射時疼痛、硬腫等局部反響;④可一次大量注射,減少注射次數。
〔3〕副作用: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平安的生物制品,肌注極少有過敏反響,偶可見惡心、嘔吐、紫紺等。它在試管中可聚合為大分子的復合物〔9.5S~40S〕,具有很強的激活補體作用。丙種球蛋白產生的罕見的全身反響可能與這種聚合有關。在以下幾種情況中,反響發生率會增加:①從前接受過丙種球蛋白;②將肌注制品用于靜脈注射;③胎盤球蛋白中如混有A、B血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