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惠農卡及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發展的思考
陳 波 摘要:惠農卡及農戶小額貸款業務是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經濟的重要載體?;蒉r卡及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的開展加大了農業銀行三農信貸投入,正在成為支持三農的新興工具,對發展三農經濟具有現實意義。但業務到2.9萬多戶。2009年,轉向主動營銷農戶小額貸款,在試點龍滾鎮推行“文明村+農戶”模式,發展以惠農卡為載體的農戶小額貸款業務。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累計發放惠農卡33 246張,約占全市農戶數的36%;授信農戶小額貸款1 636戶,授信額度3 586萬元,授信金額1 419萬元?;蒉r卡及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的開展,加大了農業銀行三農信貸投入,擴大了農村市場消費需求,對發展三農經濟具有現實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一)覆蓋面擴大,資源跟進不足的問題
隨著惠農卡及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的不斷推進發展,農業銀行在縣域和農村領域中資源跟進不足的問題逐步凸現。其中,一是人力資源跟不上。目前,農業銀行現有農村網點基本按照崗位設置最低要求配備6―7個人,且過半網點沒有客戶經理,加之基層網點其他業務考核任務較重,難以集中精力發展惠農卡業務。隨著覆蓋面的擴大、貸款規模的提升,分散的農戶會使得工作人員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金融機具布放難以到位?;蒉r卡規模發行以后,從卡的激活、存取款到小額貸款的發放和歸還,都需要在銀行網點或自助設備上操作。在目前網點和人力資源服務有限的情況下,基層網點的自助設施安裝和布放數量較少,將不利于惠農卡批量發放后的使用。
(二)信息不對稱,風險管理難度增大的問題
選擇以“文明村+農戶”的模式推動惠農卡農戶小額貸款,目的是保證發放的貸款農戶基本是“優中選優”,風險相對可控。隨著業務的繼續推進,管理半徑伸長,優質客戶資源梯次減少,優選客戶的成本增加,信息不對稱更易產生。目前在實際運作中,貸前和貸后的信息不對稱,容易埋下風險隱患。一是信息采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問題。在惠農卡農戶小額貸款推進工作中,某種意義層面上理解,村委會實際上扮演著農業銀行信息采集的代理人角色,存在產生道德風險的可能。在信息采集過程中,有的村委會出于本村經濟發展的目的,或顧及鄰里情面,加上法律和信用意識淡薄,出現了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把關不嚴,使得部分信息魚目混珠。而農業銀行在信息匯總過程中,難以作到對農戶的信息逐一核實審查,產生了少部分漏網之魚。二是貸后跟蹤管理難度上有問題。由于難以形成一條有效的貸后監督鏈條,使得貸款真實用途難控。調查中,農業銀行人員流露出最為擔心的是,貸款并未落實到三農生產經營上,而是假借其名,用于其他不合法、不合規的途徑,比如賭博、買私彩,這不僅會連累聯保小組其他借款人,更給銀行帶來資金風險隱患。
(三)模式比較單一,貸款風險控制能力弱化的問題
目前所發放的農戶小額貸款92%是采用農戶聯保方式,原則上不要求提供擔保財產,制度設計上,無論是聯保戶內部之間的相互監督,還是銀行對聯保戶的外部監督,更多的是建立在農戶自身的信用意識基礎上。而且,多戶聯保比例過高且聯保農戶多為產業同質客戶,容易產生風險。一方面是在目前信用大環境仍不是很理想的狀況下,個別貸款的違約可能產生風險傳染效應,形成保戶間集體違約;另一方面,由于屬于同質生產,一旦遭受到自然災害,易產生系統性風險[2]。
三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