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癌概述
北京中醫醫院腫瘤科
王笑民
編輯ppt
中醫對癌癥的認識
編輯ppt
癌的古代名詞
翻花瘡——皮膚惡性腫瘤
乳巖——乳腺癌
舌菌——舌癌等
編輯ppt
致病原因
編輯ppt
內因
心理不平
編輯ppt
特定病期的證型特征
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重視對患者的生理功能的宏觀調節,在辯證的基礎上因人而異制定中醫治療法則,運用中醫藥的目的是改善機體的內環境,使之朝著不利于腫瘤復發、轉移的方向轉化。腫瘤在某一特定的發展時期的中醫證型可能有一定的特點,這些證型反映了機體內部陰陽氣血失調的狀態及程度。
編輯ppt
中醫治癌的立足點
許多清熱解毒、以毒攻毒、化痰散結中藥均被證明有一定的抗腫瘤藥理作用,但完全寄希望于中藥口服殺滅癌細胞的可能性較小,臨床上也證明完全以攻伐藥物組成的中藥方劑往往很難獲得滿意的抗腫瘤療效。相反,以扶正、調理為原則的中藥方劑卻常有令人滿意的療效,說明合理應用中藥對失衡的內環境進行調節,使機體內環境朝不利于腫瘤發展的方向發展,應該成為中醫治療癌癥的立足點。
編輯ppt
適宜的用藥劑量和療程?
攻擊性療法只能間歇、短期應用,而防御性療法適宜于連續、長期的應用。中藥通過對不斷變化的機體內環境進行長期、有效的調節,最終達到弱化癌細胞、抑制腫瘤復發及轉移的目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尚無中藥抗腫瘤的適宜劑量強度以及療程的研究報告。
編輯ppt
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定位
傳統醫藥治療腫瘤的方法被國外以及許多國內西醫同行界定為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范疇,即認為中醫藥是對所謂的腫瘤常規治療方法(手術、放療、化療)的一種補充,也就是說,即使缺少了中醫藥治療方法,也不會對抗腫瘤的療效起根本的、決定性的改變。
編輯ppt
中醫治癌策略
編輯ppt
辯證與辨病相結合
不同癌癥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有共性也有個性
編輯ppt
扶正與祛邪相結合
扶正療法:生物反應調節劑、支持治療、中藥補益劑
祛邪療法:手術、放療、化療、解毒、活血、化痰、散結
編輯ppt
內治與外治相結合
編輯ppt
局部與整體相結合
編輯ppt
中醫治癌的主要法則
扶正
祛瘀
化痰
理氣
解毒
散結
編輯ppt
中醫治癌的具體手段
編輯ppt
藥物治療
以辯證為前提的湯劑
以辨病為基礎的有效單驗方
藥物外用
中藥現代抗腫瘤制劑
中藥注射液
中成藥
編輯ppt
飲食調理
中醫認為“ 藥食同源”、“ 藥補不如食補”,因此,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既重視藥物的治療又強調飲食的調理。癌癥治療過程中,由于大多數病人受手術、放療、化療等攻擊性治療的影響,均出現脾胃功能受損、消化吸收異常的相關癥狀,此時,飲食調理便顯得十分重要。
編輯ppt
辯證施食
與中藥的藥性相似的是,食物、瓜果也有寒、熱、溫、涼之分,不同體質狀況的病人飲食的選擇應該區別對待,要做到“ 辯證施食”。
編輯ppt
中西方法結合的目的
目前,現代醫學起主導作用的治療腫瘤的方法(手術、放療、化療)的著眼點主要是對局部的癌細胞的殺滅,在取得療效的同時對正常的機體組織也帶來一定的損傷,也即在客觀上引起內環境的失調,對于這種由于治療所引起的內環境失衡,應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來取長補短,發揮中醫整體調節的優勢與西醫局部抗癌的特長,在盡可能維持機體陰陽平衡的前提下進行抗腫瘤治療,可以獲得好的療效。
編輯ppt
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主要手段
編輯ppt
手術與中醫藥相結合
術前中醫藥調理
術后中醫藥調理
編輯ppt
調理脾胃
對脾胃不和及脾虛患者,用六君子湯;術后腹脹明顯者予理氣化滯、通腑懈熱之劑,如枳殼、川樸、川軍、木香等;術后體虛明顯者,予補氣養血、開胃腥脾之藥物,如人參、黃芪、黨參、甘草、當歸、丹參、杭白芍、焦三鮮、山楂、雞內金、陳皮、茯苓等。
術后胃陰大傷口干少津者可用沙參、麥冬、石槲、天花粉、生地、元參、玉竹等中藥。
編輯ppt
術后虛汗
玉屏風散加太子參、五味子、杭白芍、浮小麥、白術以及煅龍牡等。
編輯ppt
術后長期中醫藥調理
對于早期癌癥術后病人,一般不做放、化療,僅以中醫藥長期觀察,按辨病與辯證相結合的原則,在扶正培本的基礎上加用解毒抗癌的中藥,長期應用有助于患者正氣的恢復,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從而防止腫瘤的復發與轉移。
編輯ppt
化療與中醫藥相結合
由于化學藥物缺乏選擇性殺傷腫瘤的作用,導致該療法對機體免疫系統、造血系統、消化系統等正常組織的損傷,引起一系列毒副作用,中藥與化療聯合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副作用、提高抗腫瘤的療效。
編輯ppt
中藥減輕毒副作用
全身反應的中醫藥治療
消化道反應
骨髓抑制
編輯ppt
中藥對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