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超聲診斷技術
醫學超聲診斷技術超聲檢查一.超聲檢查系指運用超聲波的特性和人體組織對超聲反射不同的原理,對人體組織(內臟)的形態結構、物理特性和功能狀態以及病變情況作出診斷的一種非創傷性檢查方法。
它是把雷達技術、聲學原理和醫學相結合
特別是70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微電子和其他技術的發展及醫學超聲領域的應用,B型成像技術發展更加迅速,并在臨床診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80年代初,又有脈沖多普勒技術和彩色血流成像技術問世,使得
超聲診斷的方法更加豐富。
(一)1794年,LazzaroSpallanzini證明食蟲類的蝙蝠在依
靠聽力發現障礙物和捕獲食物方面比視力更好。
在大自然界中,可以發現許多運用超聲的例子,如蛾、海豚、小鯨、蝙蝠等。
(二)40年代末發表的脈沖超聲波用于腦部疾病的診斷的論文,是最初的A型超聲診斷技術,從此A型超聲診斷儀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不久,B型超聲、M型超聲和超聲多普勒診斷法相繼出現。
、1942年精神病學醫生KarlDussik和其兄弟Badischl用
穿透式超聲探測腦腫瘤,并記錄穿透聲束的移位。
、1950年Kediel直接應用連續式超聲通過胸部對著心臟探
查,他發現超聲波動的強度與心臟搏動同步并設想是代表心肌、血液
與肺組織之間固定變化關系。
、1951年Wild和Reid發展了應用A型超聲波來區別正常組織與疾病組織,以及報道了腫瘤、乳腺癌的回聲圖像。
4、1952年HowryBliss發表二維超聲應用于各種組織器官的切面像,并介紹了復合掃描原理。
、1953年Edler和Herty應用西門子反射記錄器來研究心臟發表了M型超聲波。
>1954年Donald應用超聲作婦科方面檢查,取得了較好效果,此后,開始腹部超聲檢查。
7、1964年Callagen應用多普勒超聲診斷胎心及某些疾病,至
今已獲得廣泛的應用。
五.醫學超聲技術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一)超聲新技術高頻超聲成像技術的應用將大大提高圖像的分辨力。
常規B型超聲成像技術其超聲工作頻率在2~10MHz,目前研究
并開始臨床應用的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具工作頻率高達20~40MHz
而40MHz~100MHz的超聲成像才被稱為高頻或超聲后散射顯微鏡
(UBM,可以用在皮膚的成像,以及眼部、軟骨、管狀動脈內的成像等等。
人體內臟器官的癥狀往往在淺皮層得以表現,這就加大了超聲皮膚成像的應用價值。
1、超聲造影劑的研究和應用(1)造影劑的作用,可以突出感
興趣區域的圖像,從而便于醫學診斷。
(2)血液中存在造影劑后,人體中小血管的血流可以得到顯示。
(3)利用造影劑可以提高對腫瘤的檢出率。
(4)研究氣泡更穩定,大小可控制對人體無害,易排出且有良好造影作用的超聲造影劑。
、超聲治療(1)超聲熱療是個有發展前途的領域,聚集的超聲把能量集中在腫瘤區域,加上腫瘤區域散熱不良從而會引起熱量的積累,可以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
(2)超聲外科手術是超聲治療的重要形式,它主要利用超聲空化和強烈的機械效應,來切斷、破壞生物組織。
用超聲手術刀進行外科手術,可以快速、準確而又省力的切割不需要的組織,具有止血無感染等優點,而且刀頭的溫度并不高。
超聲可以引導穿刺進行活檢、引流,也可以進行治療,例如超聲引導下對腫瘤的介入治療,直接注入藥物,以治療腫瘤。
、虛擬現實技術在超聲中應用利用現有的超聲成像設備獲得數據,經過三維數字成像技術實現超聲的虛擬探查(左轉、右轉、上下反轉等)例如乳腺腫瘤的三維重建和虛擬顯示,骨關節的三維重建和虛擬顯示,可以作為手術方案和康復方案的技術支持,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會進一步深入。
、計算機化的超聲成像技術現代計算機技術介入醫學超聲領域已成功應用的方面有:
(1)計算機的聲束控制技術以PC機為平臺構成的超聲掃描儀(超聲診斷儀)PACS和超聲的遠程技術包括超聲數據(圖像)的遠程傳輸和遠程控制超聲掃描等。
(2)計算機技術與超聲圖像的最新結合采用開放結構設計,在
計算機平臺上產生高質量的圖像,讓用戶使用時感到十分方便。
系統的核心是計算機,系統的控制功能由屏上的游標或手觸摸屏
選擇,有多種語言可供選擇,系統與DICOM、PACSTeleradiologyh
和其他遙控掃描系統相兼容。
、超聲探頭工藝的改進超聲探頭向著高密集、小曲率、高頻率和兩維等方面發展,微電子的工藝是其中的關鍵。
高密集的探頭陣元數達256個,兩維的探頭,目前的陣元數可
達128x8。
高頻率的探頭包括:
50MHz的多普勒探頭,45Mhz的血管內成相探頭和100~200Mhz的皮膚成像探頭。
、腔內和血管內超聲成像體表超聲診斷已有將近50年的歷
史,介入性的超聲技術僅維
內容來自淘豆網www.canything.com轉載請標明出處.